中培医院网

审计咨询

首页 > 审计咨询 > 行业研究
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的思考
作者:沈佳蕾 发表时间:2019-05-23 10:05:51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培财审通

   摘要: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后,事业单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不管是从内部治理还是外部监督的角度,单位都迫切需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合理发挥国家所赋予的职能,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创新背景,思考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点,从审计思维、审计方向、审计方式等方面阐述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新

  1.内部审计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完成,大多数事业单位认为其工作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不是盈利,无所谓风险,从而忽略了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这时,内部审计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履行监督执行,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

  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决定其运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及有关财经规章制度。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如预算业务的控制、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经济合同的履约、资产完整性的审计等,督促有关科室、部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内控制度风险点的设定,对照查找,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可能的风险给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损害,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

  1.2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一方面要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及时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单位领导负责,总结并如实反映单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促进单位内部管理的提升。

  1.3保障社会服务的政府职能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群众得实惠、单位得发展、政府得民心”。内部审计是为了促进事业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是要利用内部审计信息反馈功能,加强单位预算、收支、采购、建设项目、合同履行等的管理,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2.1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独立的监督和防控体系。常规内部审计的制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关注财务预决算审计、物资采购及资产的内部管理审计上,同时内部审计职责以事后审计为主,作为监督的角色出现,容易给人造成挑毛病的感觉,容易被单位相关部门抵触和排斥。

  2.2内部审计只执行了事后监督性质的内部审计,显然对整个风险防控的控制缺少关键点控制审计和过程监督审计,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非常受限制。

  2.3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并非全面,审计知识相对欠缺,致使审计业务开展薄弱,审计监督相对缺乏。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停留在业务审计层面,没有向管理审计发展,没有真正的起到过程监督的作用。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新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样任重道远。只有坚持创新,树立服务增值理念,“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问题-提高效益”,树立顾全大局理念,树立风险导向理念,才能使内部审计立足于单位内部,最大化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

  3.1外部环境的变化

  21世纪是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的飞速发展将各种数据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信息化的覆盖,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更新等促使内部审计必须要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及时掌握和解读相关的政策,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2内部环境的变化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断加强,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持续提升,需要内部审计不仅要做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能为相关的经济活动提供咨询服务。

  3.3审计人员能力需要创新

  国家政策的变化更新,业务范围的扩大,需要内审人员在思维方式、审计定位、审计方法等方面面对挑战和机遇。内审思维是内部审计创新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内审人员摆脱局限性思维,培养由点向面,由面向全的思维习惯。内审的定位直接决定内审工作的基调。内审定位低,审计工作开展具有局限性,内审人员视野和能力无法提升;定位过高,工作与单位的实质需求脱钩,造成内部审计无法满足管理者需要。因此需要内审人员找准审计项目的定位,确保审计项目与单位需要相契合,实现审计定位的创新。新业务的涌现,需要内审人员审计技巧必须创新。例如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单位使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管理、流程管理,这要求内审人员掌握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4.探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点

  4.1转变内审思维,创新内审定位。

  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内部审计对所在单位的状况比较熟悉,在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2实现内审工作转型,创新内审方向。

  内部审计工作要跳出以往的框架,学会站在整体层面抓住问题核心,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方向、目标、方式的转型。在审计方向上,应从关注资金为主,向全面关注资金、资产和资源转变,把单位的整体资源配置利用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把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的环节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在审计目标上,从合规性审计为主向绩效性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方式上,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为主转变,使审计职能由过去的检查评价向管理控制转型。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的资源,也凸显了管理的瓶颈。基建工程、采购、专项经费、资产管理等成为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风险高发的重点领域,审计监管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4.3探索过程内部审计,创新审计过程监督。

  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论述内部审计的特色与个性时也明确指出,“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体系,而不是一个检查体系。”预算执行是一个过程、建设工程是一个过程,物资采购是一个过程,都可以开展过程审计。以基建项目审计而言,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的追踪审计更利于内部审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4.4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创新审计工作方式。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工作多有重复,特别是对内控环境的审查,如果两者在具体业务中的部分结果可以相互利用,那么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在利用内部资源方面,如果在审计复杂难懂的业务时,配备一名专业的人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经常、重复执行的审计项目,可以梳理、优化内部审计执行的全过程,把预算执行审计与单位财务管理审计相结合,与建设工程审计相结合。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综合管理审计结合起来进行。在规范管理方面与内部控制审计结合起来,减少重复审计。

  4.5重视内部审计整改,创新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

  在管理者重视的情况下,建立由内审、财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构建审计结果的共享机制,实现审计成果利用的最大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审计结果跟踪机制,加强对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推动审计问题整改。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部门沟通机制,营造和谐沟通环境。通过发挥部门监督合力,促进审计问题整改,实现审计结果利用。

  4.6加强专业学习,创新内审人员的能力。

  内审人员要学会实时学习新业务,吸收业务、法规、审计技巧等多方面知识,善于将新汲取的知识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善于总结,积累审计经验,不断升级审计思路与方法,学会跳出审计视角看问题,可通过多参与单位重大决策过程,多渠道了解单位规划,逐渐培养并拓宽视野。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变化,风险的涌现,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一成不变,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创新审计思维、审计能力、审计定位,提升审计思路和方法,将内部审计工作推向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通过内审工作的创新实现单位目标,完善内部管理,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

  作者 | 沈佳蕾(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来源 | 微信公众号:中培财审通

点赞 收藏
欢迎您在线咨询
购书发票

扫一扫